“经济史的出发点”之思

最近在读《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久闻汪先生大名,但是一直对经济学没有概念所以这方面的阅读都是盲点。随着工作的深入,盲点演进成了漏洞,到了不得不补的地步。一想到再不看点东西就要退化成文盲,俺心里十分惴惴。满腹草莽的人,居然开始了阅读学院派文稿的历程:p

阿伦特论证过,思想总是在事后发生的,他没有能力预测未来。汪丁丁也有这样的潜意识。并且在探索尝试用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来考察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与流变。希望在摸清前人思想轨迹的同时,找到更优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并且将此引领后人的探寻之路。这本身就是个伟大的设想。

汪丁丁先生同时还认定,学科演讲过程中的某些突破。很可能是由颠覆性的思维所引起的。正是那些富有想象力的破环纠正了理性人类的不正确。常年拘囿于专业领域中的研究者比较难以跳出不正确理性人类的思维定势。用来自“他世界”的眼睛重新审视本学科,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对话,让各方面都来参与讨论,使得整个问题趋于整全,这么做或有奇迹发生也未可知。

《汪丁丁经济学思想史》这书真是好,俺很稀饭这个年轻的老教授呢。

=======================================================
书中提到:
经济史的出发点:
1.地球生态系统
2.哺乳动物种群的食物结构
3.灵长目的社会结构
=======================================================

这个定义ms跟jj学不搭边,但却表达了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方向,以及经济学所希望可以解决问题范围的野心。显然在经济学的视界中,地球生态系统发展演进其本质就是资源配置、机会和成本、均衡博弈的结果。哺乳动物也罢,灵长目物种也罢,人类也罢,都可以当作“理性人”。不同的“理性人”在不同的语境下对效率的选择和对均衡的要求的是完全不同的。理性人本身的价值标准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单一准绳,一方面,为了确保种群拥有最大的生存机会,物种基因会往横向发展;另一方面,为了使提高生存的效率,物种本身也会自然地通过竞争实现进化,物竞天择同时意味着物种间对资源的争斗以及同类中的自相残杀。生态系统其本质是变态的。属性是系统的事物与生俱来地充满矛盾(比如生态系统,物种种群,人类社会,人体,脑组织等等)。万物在矛盾中生长,它们的生长机会来自于系统漏洞。茂盛而狂热的生长势必带来漏洞的扩大,进而影响均衡。当这种均衡状态的改变由量变转为质变时,系统要么自修复要么瘫痪崩溃。这个规律在人类社会也很适用。

从猿类到人类,从现在到未来,“智能物种”在充满矛盾与挣扎中茫然而无知地行进在绚烂的宇宙光谱上。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中短视而无知地存在着,并不能认清与地球和寰宇的关系。人之于地球,类似脚癣之于脚底心的皮。人类寄生在地球表皮上,肆无忌惮,疯狂而盲目。他们只是在一方面横向拓展以期拓展基因保存,另一方面深度进化加速对现有生存资源的掠夺以及同类之间的争斗和残杀。好战的基因被全盘继承,孤独的情感被完整保留,人性之弱点,毋宁说是人为了保障现有生存环境而惯性采用的一种思维定势。一旦定势被发现,便会被钻空子的事物视为漏洞。一旦漏洞越来越大,人性的自我保护本能又将自动对其弱点进行修复和弥补。进一步地,我们也可以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物种种群,把社会制度等比为稳定种群均衡的自适应系统。这又是一个系统。系统总是充满了漏洞,变革是主动修复漏洞的良方。

通常人体大脑感知到的善恶,皆是本体对生存语境的本能判断。当人脑感知到自体生存环境的安全优渥、远离竞争,便天然地生出幸福感。而一旦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很可能破坏了现有的安全环境,竞争越是加剧人越是充满恐惧,也就越会有恶劣的心情。善恶感道德感由此而来。社会制度、道德情操、意识形态,基本上都是对都是为了保护自身与本群种的生存环境的稳定与竞争优势的自然选择。这些选择可以让人类之间的争斗逐渐和缓,于是人们渐渐接受并继承下来。

从保护人类在短期内的角度来讲,维护社会这种组织结构并不断更迭优化是有意义的。但是从保护人类长期存在的角度,文明演进是否有意义呢?对于宇宙而言,人类的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些还有待深思。